Something about Sophie's Home

Something about Sophie's Home

搜尋此網誌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再見, 我愛的胖!(20140403)

你愛吃胖(麵包)? 我愛吃胖, 也愛買胖回家, 不管是給孩子當作點心或者是當作早餐, 胖都是很好的選擇. 可是, 不管我們多麼愛吃胖, 現在也必須狠下心來跟胖說再見了! 噢不, 實際上是要對所有用麵粉做成的美食說莎喲娜啦了!

為什麼呢? 因為老爺打坐時右腿盤不起來, 荊大師(聯元復建科診所 荊宇元醫師)說都是麥麩害的.

事情是這樣的:
3/21()老爺練氣功時, 在做一個盤腿的動作時, 突然發現會痛, 盤不起來, 於是第二天(3/23)早上便沒有去練氣功, 拖到3/24()才去建成中醫給整骨師傅喬一喬. 過了幾天沒有好, 3/27()提前一小時下班, 直接去建成報到, 以避開夜間看診的人潮. 3/28()老爺聯絡我說他還是想要同前一天一樣提前一小時下班去建成. 我直覺不對勁, 這傷拖了一星期, 去了好幾次也沒好, 是該換個醫師治療的時候了. 於是便想要帶老爺去給荊醫師看.

很順利地預約掛了號去到診所, 一坐定, 大師便問哪裡不舒服?”老爺才說了句右腿不能盤腿..”只見大師的靈眼定睛一看, 不到三秒便說我知道了, 跟我來!”接著老爺按著指示上了診療床, 大師一邊預備操作就一邊耐住性子說如果沒有停止吃麥麩的話, 問題是沒有辦法根本解決的接著便閉目十分鐘, 用徒手治療法來治療老爺的症狀.

言下之意是說, 他是可以幫我們解除症狀, 可是若是不停止吃麥麩的話, 不能保證症狀不會再發生. 老爺事後坦承, 他真的是很常吃麥麩, 幾乎每天中午都和主管一起去吃什麼甘泉魚麵的, 下午上班到一半餓了, 也都喜歡買吐司來吃, 享受那單純的麥香和飽足感.

幾乎我每一次帶家人小孩去找荊大師報到, 大師都再三地告誡我不要再吃麥麩”, 而我對於這件困難的事情總是選擇性地相信, 想必大師對我這種心態的人大概氣到連話也不想多說了吧! 離開診所前, 我特地走到診間門口和荊醫師道再見, 順便跟他說, 我們其實有聽他的話儘量不吃麥麩, 只是沒有貫徹罷了(希望可以安慰他挫敗的心情), 荊醫師回應我: 一切在於決心, 麥麩是全台灣人全世界的人都不應該吃的東西, 麥麩是一種很毒的東西

無麥麩飲食是一種在台灣還沒有普及的觀念, 甚至網路上也找不到足夠豐富的資料可以參考, 可是早在一年多前, 荊醫師就一再地告誡我們, 停止再吃含有麥麩的食物, 因為麥麩根本就不是人類應該吃的東西.

(wheat)、黑麥(rye)、大麥(barl.ey),原來都含著一種叫麥麩(gluten)的東西,是讓麵包、麵條有嚼勁的一種蛋白質,很多人類還沒有合適的消化酶素去分解,於是出現了麥麩不耐症 (gluten intolerance),麥麩會在小腸裡破壞小腸壁上的絨毛 (villi),也導致小腸壁長期發炎,形成很多小洞 (leaky gut syndrome)
簡單來說,吃了含有麥麩的食物,就是絕大部份常見的麵條、麵包、餅乾 (都是用小麥粉製成)就很容易造成胃腸氣脹、便秘或腹瀉,營養不良。長遠來說,由於腸壁受破壞,肝功能負擔上升,會有很多的食物過敏。(摘自麵包不一定是好食物”)

精通各種療法, 又精通英文而能夠自由地博覽各種英文資料的荊大師, 自已奉行無麥麩飲食已經三年了, 因為感受到種種好處, 所以才能夠以這麼堅決的口吻講話吧. 通過他, 我知道歐美目前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奉行無麥麩飲食. 而當我上網仔細去搜尋這方面的資料時, 才發現有報導甚至指出, 單單是在加拿大就有900萬人口, 相當於全加拿大人口的30%都已經拒絕吃麥麩了.

解決了我們許多的疑難雜症的荊大師, 他說的話, 當然是有相當可信度的, 可是要停止吃麥麩實在是一件太困難的事情了, 我也的確認真想要落實過, 可是受到沒有辦法認同這種信念的老爺和孩子們的抵制, 我下了好幾次的決心, 就一次次地受到動搖而屢屢放棄. 這一次, 老爺的右腿竟然是因為長久吃麥麩造成髖關節疼痛而盤不起來(會隠隱作痛)! 看來, 該是好好面對這件事情的時候了.

於是, 在今年的四月一日愚人節, 我們出發了一個革命性的計劃, 就是無麥麩飲食

 
3月底老爺用他公司的員工福利卷
幫我換了阿基師代言的義大利進口深炒鍋,

陪伴我們在愚人節出發了無麥麩飲食計劃.



















雖然和胖說再見很鬱悶
可是一只剪煮炒炸樣樣行的萬用好鍋卻可以讓我上天堂啊!
(義廚寶32CM深炒鍋市價NT$2790,  http://www.pcstore.com.tw/goshop/M16834608.htm )





















多麼希望這只是一個愚人節的一個玩笑話, 一個假的宣示, 可是, 經過我上網爬文無數調查多時, 證實了無麥麩飲食真的是越來越多人奉行的一種更根本而健康的飲食習慣, 尤其是在歐美國家, 因為人們發現有許多不明緣由的病症追踪到最後都和麥麩脫離不了關係. 如果我們很努力地過一種少油少糖少塩少膽固醇的養生生活, 卻任性地忽視無麥麩飲食的話, 會不會太本末倒置了呢?
而我也終於明白為何德國彌賽亞傑森夫人(教會的國際祝福前輩家庭)所販售的麵包和蛋糕全部都是不含麥麩的, 那是因為身為歐美人士, 她比我們更早知道了這個真理.


參考資料1)麵包不一定是好食物
(作者:黃偉德 自然療法醫師)

近年流行了自製麵包,但是不少人是不能消化麵包,即使所吃的是有機 (organic)、全穀(whole-grain)、天然發酵(naturally fermented) 或酸發酵 (sourdough) 的無添加麵包。
不只是過度加工的白麵包,失去營養的問題。也不只是添加劑的問題。

人類歷史的最大科學發現和科技突破之一,是一萬多年前開始出現了農業。在此之前 ,人類的主要食糧,是採摘野生的水果、果仁,輔以動物(如昆蟲、海鮮、河鮮、野生動物),人類族群的居所,都是那裡有食物,就遷徒到那裡。當發現了植物的 種籽掉到泥土上,可以繁衍出另一植物後,才遂漸發展出種植技術,出現了農業社會,族群可以安頓下來,不再遊牧。

然而,人類的生物構造,經過了這一萬年的進展,其實並沒有完全能消化這些自製出來的新食物。

(wheat)、黑麥(rye)、大麥(barley),原來都含著一種叫麥麩(gluten)的東西,是讓麵包、麵條有嚼勁的一種蛋白質,很多人類還沒 有合適的消化酶素去分解,於是出現了麥麩不耐症 (gluten intolerance),麥麩會在小腸裡破壞小腸壁上的絨毛 (villi),也導致小腸壁長期發炎,形成很多小洞 (leaky gut syndrome)

簡單來說,吃了含有麥麩的食物,就是絕大部份常見的麵條、麵包、餅乾 (都是用小麥粉製成),就很容易胃腸氣脹、便秘或腹瀉,營養不良。長遠來說,由於腸壁受破壞,肝功能負擔上升,會有很多的食物過敏。

試想像,腸壁是一個城市的防禦圍牆,被麥麩弄得佈滿小洞、破破爛爛的,其他的滋擾也容易侵襲,進入血液,引發很多不適症狀,常見者有水腫、頭痛、濕疹、緊張焦慮、精神衰弱、失眠、易累等等。

目前的醫學的研究顯示,O血型人特別多見麥麩消化不耐者。臨床上,常見便秘、氣脹、水腫、易累、易食物過敏的病者,又嗜吃麵包、餅乾者,我會建議他們不要吃麵包,以及牛奶、砂糖、糯米 —- 這些都增加腸壁長期發炎。

慶幸是我們的南方中國人,主食都是稻米,這倒不太難。不含麥麩的穀物,有 稻米、粟米、小米 (millet)、藜麥 (quinoa)、莧米 (amaranth)。主食宜用米飯、粥、米粉(rice noodle)、粉絲(以綠豆粉、米粉製)、薯粉條等;麵包、餅乾的替代,則可以選米餅(rice cake)、不含麥麩的麵包 (gluten-free bread) 代替。  嚴重的麥麩不耐者患者,是含有小麥的麵條也不行,例如是日本的蕎麥麵 (因常含有小麥粉),所以要小心細讀標籤,留意自己身體的反應。


參考資料2)你對麩質過敏嗎?六個症狀幫你找出答案


「麩質」是小麥、裸麥、大麥和燕麥等一般穀類胚乳中的蛋白質,有些人天生對這類蛋白質過敏;雖然醫學上有血液測試的方法,但麩質過敏比我們所想的要複雜,有時很難準確檢驗出來。光是麩質不耐的症狀就有很多種,有時會被誤認是其他疾病的症狀。

這裡有幾個比較常見的症狀可以作為參考的依據:

1.
腸胃道問題,經常伴隨一個或多個以下的症狀:脹氣、噁心、腹部絞痛、便秘、腹瀉或腸躁症(IBS)
2.
頭痛或偏頭痛。
3.
出現纖維肌痛症,這是一種因為神經傳導物質失調,造成痛覺在大腦的訊息被放大,疼痛的感覺也加大的症狀。
4.
心情煩躁、情緒化等心理症狀。
5.
神經系統問題,出現頭暈、平衡困難、疼痛無力或四肢麻木等與中樞神經相關的病變。
6.
慢性疲勞綜合症,跟纖維肌痛症一樣屬於一種症狀,而非疾病。

有時候這些症狀會在餐後立即出現,但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但也有一些症狀持續數星期、甚至更長期的例子,最終變成了自體免疫疾病。

這些看似尋常的毛病可能不會讓你直接聯想到麩質過敏。不妨試著先把你的症狀一一列出,不要自行假設原因,然後嘗試無麩質的飲食 60 (小心閱讀標籤,否則容易被騙)60天後,看看筆記中寫下的症狀有哪些還在,如果絕大多數都消失了,那麼大概就可以推定你對麩質過敏;如果不太確定,就先回復到原本的飲食內容,看症狀是否又會出現。

聽起來有點麻煩,但健康絕對值得你付出這些時間!


參考資料3)無麩質飲食席捲歐美 要跟進嗎?(康健雜誌164)

●咬下一口麵包,小麥香氣在味蕾上散開。但是你知道嗎?世界上有許多人因為過敏等疾病,此生與麵粉無緣。
無麩質飲食法(Gluten-free diet),就是嚴格戒斷含有麥麩的食物,如義大利麵、披薩、啤酒、燕麥、起司、三明治等,甚至醬料、蛋糕、麵包、餅乾與蛋糕等精緻食物。而改以馬鈴薯、玉米、蔬菜、肉類、豆類、堅果、乳蛋、海鮮、米類等為主,以及購買標示無麩質的食品。

視小麥類製品為大敵的無麩質飲食法,近幾年掀起歐美飲食界潮流,在好萊塢明星與運動選手加持下,話題與爭議性從未間斷,甚至被貼上了可以減肥的標籤,搖身一變成為名人瘦身祕方。

前年美國前第一千金雀兒喜‧柯林頓的婚禮中,受到媒體矚目的不僅是美麗的新娘子,還有婚禮中出現的4呎高、500磅重的無麩質蛋糕。

華人喜愛的麵食類,正是由小麥製成,許多人不禁思考是否應考慮跟進這股無麩質飲食潮流?

●商機上看50

所謂麥麩(gluten),即在小麥、大麥、黑麥(裸麥)等穀物中的一種蛋白質,存在於無數的食品裡如麵包、麵條、義大利麵、披薩、蛋糕等精緻食物中,與日常飲食幾乎分不開。

患有自體免疫疾病乳糜瀉(celiac disease)的人,必須在生活中嚴格戒斷任何含有麥麩的食品,因為身體無法消化麥麩,會造成腸道系統的破壞,嚴重者將出現血便、腹脹、皮膚炎、腹部痙攣等症狀。

乳糜瀉患者目前以歐美國家較多,但以麥類為主食的美國,只有1%的人口是乳糜瀉患者。

因此歐美社會流行無麩質飲食,並不單純因為這1%的人口,有更多的人沒有乳糜瀉,但他們對小麥仍會產生程度輕重不一的反應,包括頭痛、皮膚起疹、便秘等,稱為麩質過敏(gluten sensitivity),會傾向無麩質的飲食法,並且認為這種方式有助健康。

歐美國家現在愈來愈多人採取無麩質飲食法。知名節目主持人歐普拉,在21天排毒計畫表裡排除了麩質類食物;塞爾維亞球王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宣稱無麩質飲食法幫他減輕體重,讓自己身體移動更快速,有助他在男子網球界的發展;美籍韓裔高爾夫球運動員魏聖美(Michelle Wie)說無麩質飲食讓她變得更健康。

2006年到2010年間,美國超級市場中的無麩質商品增加了54%2011年美國市調機構Packaged Facts的研究報告指出,無麩質商品銷售量在2015年可望超越50億美元。達美樂今年推出了無麩質披薩,連鎖三明治Subway也推出無麩質的麵包。

逛一逛美國的各大超市,貼上無麩質標籤的產品之多,令人咋舌。舉凡蛋糕、燕麥、洋芋片、起司、啤酒、甜甜圈、麵條、餅乾、預拌粉等,都已經成為常見商品。走進巷口的杯子蛋糕店,櫃檯擺著一盤標示無麩質的杯子蛋糕,從外觀看沒有什麼兩異,口感上則稍微濕重了些。

●麵粉過敏 不是只有老外

順應市場熱潮,商人已經嗅到龐大商機,就連在台灣的一些進口超市的貨架上,也開始陳列著標示「無麩質」的商品,包括無麩質義大利麵、無麩質麵粉等等。

事實上,雖然台灣相關病例並不多,但小麥麩質仍名列台灣前幾大過敏原之一。

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美國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指出,澱粉類食物中,小麥最容易引起過敏。當第一次接觸過敏原時,被誘發出的症狀開始會比較明顯,尤其是小孩。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過敏免疫中心主治醫師王麗潔,過去八年來就費心照顧對麵粉過敏的大女兒Jane

Jane在三歲左右開始長蕁麻疹,雖曾做過敏原檢測,結果卻是陰性。於是王麗潔採取「食物日記」的方式,詳細追蹤女兒每天吃進去的東西,發現麵食類讓女兒發的蕁麻疹最為厲害。從此麵包、麵食類、蛋糕與餅乾等麵食類在她家絕跡。

「所以我都只有趁上班時,中午來吃麵。」王麗潔笑說。

相較於王醫師家庭過敏的情形,住在花蓮的林太太就辛苦了些,她的大兒子真真從小就有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常常癢得無法入眠,對於許多食物都有過敏症狀出現,身上常常紅紅一片。

有一次,真真吃了媽媽做的貝果,身體再度出現蕁麻疹,全身奇癢難耐。本身學醫的林太太對於過敏有基礎的認識,她用麵粉沾點水與糖,煎成甜麵餅來測試,果然真真再度出現蕁麻疹,於是她確定真真對麵粉過敏,從此她盡量都親自打點真真的飲食,仔細閱讀食物商品的營養成分表。

王麗潔表示,孩童時期腸道的上皮細胞尚未密合,所以有些比較高過敏性的食物例如蛋白、麥麩等,容易直接進入體內,等到長大一點後情況應該會有所好轉。

還好華人的飲食內容有比較多的選擇,容易解決這種問題。王麗潔給小孩準備飲食,以米飯為主,其他像冬粉、米粉、米苔目、越南米線、地瓜、馬鈴薯、粄條作成的餃子等,都可食用。點心類選擇則為米餅、玉米澱粉製的零食、仙貝等。但唯獨餅乾與蛋糕則無法被取代,必須完全不碰。

台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過敏氣喘中心葉國偉醫師表示,若媽媽們擔心,可以考慮添購無麩質的米精、麥精等副食品,減少孩子接觸高過敏性物質的機會。

●愛吃麵包 會對麥類過敏?

台大醫院小兒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江伯倫指出,一般人長大後發生過敏的機率並不大,從免疫系統的角度來看,應該是吃得愈多,對該食物的耐受性愈強。

理論上這是體質的問題,如果你屬於過敏性體質,那你就很容易被外來食物所誘發。

值得注意的是,不新鮮的食物也容易誘發過敏,主要因為食物中的蛋白質已經變性,變成比較易造成過敏的蛋白質,症況包括腹痛、血便、拉肚子,甚至皮膚出現紅疹。若懷疑自己對麥類製品過敏,可以做過敏原檢測。

不過江伯倫提醒,目前過敏源檢測大多都靠抽血,雖然有時候測出來對某種食物有抗體,但是並不會有症狀。想知道是否食物過敏,最好就是要吃吃看才知道。

王麗潔也認為用傳統的食物紀錄最為準確,因為「過敏檢測驗了沒有不一定沒有,驗了有也不一定有。」避開所有麥類製品食物,包括隱藏性的如醬油等濃稠性物質,詳細做好食物日記,停止食用後三個月,再去回診做測試。

但因為許多食物的過敏症狀都很類似,醫師建議也可以觀察不同的高過敏源食物,例如奶蛋製品等。

媽媽如果擔心嬰兒可能會對、麩質過敏,葉國偉醫師建議在添加副食物的時候,一種一種的添加,來看看小孩的反應,觀察期至少一個星期。

添加麥片或麥粉類時,若小孩開始出現皮膚疹子或是腸胃道症狀,例如拉肚子等,可以考慮到麵粉過敏的可能性,應向醫師諮詢。此外,如果家族史有人對麩質或是麥類過敏也需注意,最好先以少量來測試。

此外,王麗潔醫師也提醒,麵食類過敏不完全等於麥麩過敏,因為麵粉中含有多種可能造成過敏的蛋白質,若非麥麩過敏者,即使採用無麩質飲食仍可能過敏。